2023年4月19日晚7点,清华儒学讲坛第五讲如期开讲。本次讲座非常荣幸邀请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的李晨阳教授作为主讲嘉宾,由星空mv梦幻mv天美mv在线观看哲学系高海波副教授主持,唐文明、赵金刚、袁艾、王庆新、张伟特、李记芬等老师出席,众多师生参与讨论。
会场合影
本次讲座主题为“英语学界对仁与关爱的讨论”。通过回顾作为哲学概念的“关爱”在西方兴起的背景,李晨阳老师突出儒家伦理学的仁爱与关爱伦理学的关爱之间的关联与一致性,介绍了相关讨论的交锋以及将来可能继续发展的方向。
讲座现场
首先,李晨阳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关爱伦理学兴起的背景。关爱伦理学主张合乎伦理的标准在于能够对他者提供同情、关爱的反应。这一概念最早由卡罗尔·吉利根 (Carol Gilligan)提出,她反对以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为代表的道德发展心理学,认为其研究以男性视角为主导而将注重关爱的女性视角贬低为不成熟的行为。
李晨阳教授
李晨阳教授回忆了上世纪西方一系列男女平等运动的展开,指出其中多以男性力量作为衡量标准,而关爱伦理学提出了不同的考量尺度,即是否具有关爱的能力和行为。关爱伦理学将人视作关系性的存在,因而格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关爱伦理学对义务论等其他规范伦理学展开批评,认为过分重视规则容易忽略他人需求,且原则的提出与信奉往往带着男性视角。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将关爱伦理学与康德式伦理学作对比,指出二者在伦理对象、标准、决定因素方面的不同。李老师指出,康德伦理学并非完全忽略同情心,而是将其作为间接义务,对他人具有同情心更有利于实践道德原则。
《不同的声音》
在《不同的声音》一书中,吉利根指出,对于女性而言,权利与义务的结合通过理解关系的心理逻辑来实现,这种理解主张所有人都需要关爱,以此缓和自我批评道德中潜在的自我毁灭性。对于男性而言,在关爱的过程中转向更为积极的责任需要的体验,能够纠正潜在的道德冷漠。吉利根强调,女性并非不追求正义,而是将关爱置于更优先的地位。李晨阳老师认为,西方哲学在20世纪后25年最大的发展就是关爱伦理学的兴起。
李晨阳教授
接下来,李晨阳教授聚焦于儒家伦理与关爱伦理学的关系。他坦言,对于儒家伦理的理解可以有功利主义、美德伦理学、角色伦理学、义务伦理学等多种进路。李老师则试图在关爱伦理学与儒家伦理之间建立联系。他指出,关爱伦理学与儒家伦理学最早的相遇在于关爱伦理学者对于儒家传统中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批评,儒家学者一定程度上给予回应。李老师认为对于儒家传统中的男女不平等现象的诘问难以回避,但在历史与文化范围外,关爱伦理学与儒家伦理学在哲学层面上有着深层的一致性。
在李晨阳教授的分析中,关爱伦理学与儒家伦理学至少有叁个重要的共同点。
第一,在中心概念上,儒家的仁爱与关爱伦理学的关爱都包含着情感与善意的关心。关爱伦理学的核心包括对他人需要的注意力、对他人的责任感、提供关爱的能力、做出体谅他人的回应等方面,这与《论语》“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等表述有相似之处。他以《论语·八佾》中“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为例,说明大多数情况下儒家经典中的“爱”在英语中更适合被译为 "care"而非"love"。
第二,在道德主体上,二者都是强调在关系中的伦理。关爱伦理学强调人不能被视作脱离关系而独立存在的个体,相反,人是在与他人关系中生存的依赖性动物。相对应地,儒家主张明人伦,如《左传》中提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第叁,二者都强调爱有差等。尽管并不否认公正在司法判决中的必要性,女性主义认为道德考虑除了康德式的公正以外,同时也应考虑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处境。无独有偶,儒家反对墨子“兼爱”,《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讲座现场
李老师认为,二者的相似性说明了,如果我们接受关爱伦理学反映了女性视角对伦理学的一种睿见,那么在儒家伦理中就没有内在的理由压迫女性,并且可能比康德伦理学更容易接受女性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李老师还介绍了对于这一研究的诸种反对意见与支持意见。反对意见集中于没有注意到关爱伦理学与儒家伦理学之间的区别,如两种伦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各有其独特性,儒家伦理中的修身养性在关爱伦理学中并没有对应之处等。支持意见则大多对儒家伦理持同情理解,认为两种伦理学有着重要关联,这一研究能够充实当前西方关爱伦理学发展。
最后,李晨阳教授总结道:关爱伦理学是由当代女性主义哲学发展出来的,以情感为基础、以关爱为基调的伦理学。作为传统伦理学的一种拓展,关爱伦理学是对以男性主体的伦理思考的补充。对于丰富宽泛的儒家伦理传统,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李老师倾向从关爱伦理学的角度理解儒家伦理,强调在仁与关爱的相通、人际关系中发展关爱、爱有差等这叁方面的相似之处。
高海波老师
高海波老师对李晨阳老师的报告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将关爱伦理学与儒家伦理学结合的方法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典范性的思路。高老师引用胡适对于孔子的政治是“爸爸政策”的说法,认为相比之下道家具有类似于女性主义的视角与观点,由此反思将道家哲学与关爱伦理学建立联系的可能性。另外,高老师提到斯洛特《阴阳的哲学》一书,认为其中探讨的中国传统中的阴阳平衡学说可以对强调义务的康德伦理学予以一定补充。
唐文明老师
唐文明老师表示,女性主义是儒家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因而李晨阳教授的研究成果非常值得重视。在此基础上,唐老师提出两点关切。一方面,可以考虑在美德伦理学的框架内理解关爱伦理学,关爱的能力与实现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依靠美德。另一方面,唐老师肯定李晨阳老师对两种伦理学相似性的分析,但在经典中也确实出现“天尊地卑”等表述,是儒家直面现代处境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唐老师认为如何统一儒学中对关爱的重视与对阴阳的区分之间的张力,而非仅仅将关爱归于女性,正义归于男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王庆新老师
王庆新老师认为李晨阳老师的研究非常具有独特性,与关爱伦理学的结合能够矫正部分女性主义对于儒家的误解。王老师认为,儒家对于男女的分别更多是在家庭分工上。他好奇这一研究是否涉及儒家形而上学和家庭部分,如果考虑是否会有不同的结论。
李记芬老师
李记芬老师认为关爱伦理学的兴起与女性主义密切相关,问及李晨阳老师在将关爱伦理学与女性主义建立联系的同时,如何看待同样强调“关爱”的儒家伦理却在历史上发展出对女性造成巨大迫害这一现象,以及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该如何理解。另外,李老师探究“仁爱”之所以能够与“关爱”建立联系,而非使其消解在美德伦理学等其他伦理学的框架中的独特性问题。
袁艾老师
袁艾老师关注如何通过比较哲学的视野和方法将中国哲学带入世界舞台,她指出在这一意义上,关怀伦理学更应该与主流的哲学脉络进行沟通。回到现实,由于中国哲学与西方个体主义社会之间的不适配,包括制度建设和资源分配方面的公正性等正义问题与关怀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此外,袁老师指出,相比女性主义的挑战,儒家在残障问题上更容易受到西方世界的批评。基于对身体的重视,儒家很难解释对残障的忽视,而关爱伦理学能够从关怀的视角为残障问题予以更合乎情理的解释。
张伟特老师
张伟特老师指出儒家伦理学与关爱伦理学之间是弱关爱与强关爱的关系。张老师提供两个思考角度帮助澄清二者之间的差异:一是以不预设形而上学的框架思考伦理学,张老师指明这点仍需要论证;二是二十世纪发展出来的实践哲学运动,即通过调查研究等实验来看人们对道德直觉的判断。张老师还提到,李晨阳老师讨论的儒家伦理学中的“关爱”一定程度上具有语言特性上的依赖性,或许消除掉语言带来的差异性才能找到二者之间共同性的所在。
现场还有诸多学友对李晨阳教授的研究十分感兴趣,分享了许多问题及体会。李老师对上述问题一一予以回应和解释,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