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1日,“冯友兰中国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2023)”在星空mv梦幻mv天美mv在线观看蒙民伟人文楼440会议室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旨在促进中国哲学部分博士生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论坛采取学生作论文报告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每位用时40分钟。赵卓凡、赵乾男、王瑞琛、王子航、王振辉、陈建汉6位博士生发表了学术论文,涉及中国哲学的多个研究领域。
我校哲学系丁四新教授、袁艾副教授、国学研究院于超艺博士后及北京大学张广保教授、华北电力大学盖立涛副教授莅临现场作了点评。
9月21日上午,共进行了叁场论文报告会,共发表论文3篇,由星空mv梦幻mv天美mv在线观看国学院于超艺博士后主持。第一场至第叁场报告会,分别由博士生赵卓凡、赵乾男及王瑞琛进行报告,星空mv梦幻mv天美mv在线观看哲学系丁四新教授、袁艾副教授及于超艺博士后点评。
博士生赵卓凡报告了《化鱼为龙,不易其鳞:论方以智〈易余〉与华严“四法界观”的关系》一文。其文指出,学界对于方以智思想及华严学的关系存在“原创说”“天台说”和“华严说”叁种观点。在原创说上,学者透过比较方以智及华严宗对于经验界的重视程度,来论证方以智体用观的原创性。在华严说上,学者开始意识到方以智及华严宗思想的相似性,并把比较研究的重点放置在方氏《易》对“法界观”的取鉴上。在天台说上,学界由于无法对于天台宗与华严宗思想进行区别,这导致他们使用了错误的工具分析方氏《易》。综合而言,上述叁说存在经典依据、对佛学理论的分辨力以及分层意识等方面有所欠缺。通过将方以智和华严思想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比较《易余》与“四法界观”的结构,可知方以智哲学与华严思想存在密切关系。第一,“资格说”在论说现象界“互为差别”“相反相成”的特性,及强调“事必有理”的结构上与“事法界”相摄。第二,“太极说”在其时空无限的特征丶在隐去物相分殊以建构纯粹的“理”世界,及申饬“理不离气”的结构上与“理法界”相应。第叁,“体用不二说”在“由客观存有论到主观境界论”的论说形式,及“十错六对”的结构上与“事理无碍法界”相符。第四,“用—用见体说”在“两两差别的现象于互动中能呈显本原”的结构上与“事事无碍法界”相契。
博士生赵乾男报告了《〈老子〉“宠辱若惊”章刍议》一文。其文指出,今本《老子》第十叁章“宠辱若惊”的说法虽广为流传,然而由于其文辞的古奥,以及诸本传抄过程中的讹误流变,对于“宠辱若惊”章具体词义的理解及章句的阐释自古以来便是莫衷一是。随着楚简和汉简《老子》的相继出土,对于此章个别文字之释读、各版本异文之校订均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不过,基于出土《老子》所进行的学术讨论,多侧重于文字考释与章句疏通等方面。诸如此类片段式的分解研究,对于“宠辱若惊”整章思想的把握与此章论“身”之于《老子》修身思想的地位鲜能全面贯通,或者达到逻辑上的圆满融通。根据现有的材料,从文字构形、词义发展与音义关系以及《老子》“宠辱若惊”章所展现的思想旨意等方面来看,郭乙本“宠辱若”之“”可能应读为“撄”,训扰动、惊扰之义。本章以“宠辱若惊”与“贵大患若身”为两个贯通递进的论题,“何谓宠辱”句是为了说明老子对世俗宠、辱所采取的态度,人“贵大患”则是由惧辱而来的对生命本真的撄扰。在方法论上,“无身”与“贵身”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理解角度的不同,“无身”是实现“贵身”目的的手段与工夫。《老子》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名词,多有不同于常用义的特殊用法,此处之“身”亦是如此。“无身”并不是对个体生命之“身”的消解,而是对受到外界宠辱撄扰而动荡的、不合于道之“身”的否定。
博士生王瑞琛报告了《美德之“赘”——孟子论道德剩余物》一文。其文指出,道德困境问题是道德哲学学界久经讨论的重要问题。在近代对于规范伦理学的论争中,针对“美德伦理学是否能提出正确行为的指南”及美德伦理学合法性地位质疑,当代美德伦理学的代表赫斯特豪斯基于道德困境问题提及“剩余物”(谤别尘补颈苍诲别谤)这一特有概念。“剩余物”包含两种形式:其一,恰当的道德情感。它与“冷漠无情”相对,如痛苦、遗憾、懊悔或罪疚;其二,恰当的后续行为。在部分情况下,剩余物指基于上述道德情感所作的弥补性的承诺。相较于道德哲学中义务论与功利主义,赫斯特豪斯认为美德伦理学对“剩余物”的重视能体现这一进路的优越所在,出于对“被弃置的道德要求”之省思,美德伦理学认为人们在特定的道德困境中应彰显“剩余物”,即诸如遗憾、痛苦、内疚等正确的道德情感与由此而生的补偿性行为。儒家美德伦理,特别是以孟子为代表的版本,亦体现了对道德剩余物的肯认,孟子谏往而追来者,在重构道德困境的过程中使用“恻隐”“不忍人之心”“自怨自艾”等剩余物充分体现人对美德的应有欲求。此外,孟子基于人的道德自主性引入剩余物的时间尺度、追索其根本来源并以“怨慕”补剩余物之阙。道德剩余物作为一种对治道德困境的手段,于孟子之致思处臻于完善,亦凸显其儒家关怀。
9月21日下午,共进行了叁场论文报告会,共发表论文3篇,由星空mv梦幻mv天美mv在线观看哲学系博士生季磊主持。第四场至第六场报告会,分别由博士生王子航、王振辉及陈建汉进行报告,星空mv梦幻mv天美mv在线观看哲学系袁艾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广保教授、华北电力大学盖立涛副教授点评。
博士生王子航报告了《庄子“道”论新释——以“情境文本”为线索》一文。其文指出,前人对于庄子道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议论性文本”和“喻道性文本”的解读,而未注意到《庄子》中一类特殊的“情境性文本”对于“道”的承载与言说功能。情境文本指的是一种通过师徒之间的即时互动,于言“道”的教学场景中动态呈现“道”的文本。在情境文本中,除了问答双方在思想上的直接交流外,一些看似平常的言辞、神态或肢体动作,一些唐突、意外或意义不明确的言行举止,以及某些看似偶然且无关紧要的琐细情节,都有可能成为道论的载体。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我们随时能了解到求问者内心境界的各种变化,以及传授者据此不断调整的回答方式及言语策略。一方面,这种对问答双方的贴微观察可以令我们重新认识《庄子》中许多的经典动作(如沉默、斋戒、忘言、反复问询)之象征意义,从而更清晰地把握所在文本之内在逻辑,为《庄子》原文提供更精准、更确当的注释。另一方面,通过对大量同质材料的分析比对,我们还能发现《庄子》中的这种情境互动性文本在人物塑造、情节设定以及意义赋予等方面具有同构化、模式化的特征,其背后蕴含着的是庄子学派对于主体之闻“道”、体“道”过程的一般性理解。在情节的完整性与互动的深刻性方面,《外篇·在宥》中的“云将东游”章是诸多情境文本中最具研究价值的典范。
博士生王振辉报告了《朱子的“致良知”思想的理论重构——兼论其对王阳明的影响》一文。其文指出,致良知是阳明的为学宗旨,但是在阳明之前,朱子已经将《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进行了深度的关联。在宽泛的意义上,朱子的文献中虽然没有“致良知”的字眼,但涵有丰富的“致良知”的思想。然而,“致良知”这一维度在现代的朱子学研究中没有被凸显出来,从而影响了我们对朱子致知说的完整了解。钱穆、金春峰、钟治国等学者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其论述或是一带而过,或是模糊不清,因而朱子的“致良知”思想还是一个有待论证和重构的思想命题。在朱子哲学中,朱子自觉地将《大学》的“致知”与《孟子》的“良知”结合起来,在形式上已有“致良知”的思想。朱子的“良知”有丰富的理学内涵,是本然呈现的良善的虚灵知觉。致知之“知”不能完全等同于良知,它包涵自然良知、穷理之知和知至之知等形态。致知是因承良知的端绪性和引导性作用,将不充分的自然良知推致到充分状态。对于良知端绪的最初体察,即是察识端倪。察识端倪被吞没在格物致知之中,成了格物致知的开端。元明的朱子学者将朱子的“致良知”思想作了清晰化的工作。阳明虽然在形式上继承了朱子“致-良知”的思想结构,但是提升了良知的地位,扩大了良知的内涵,完成了对朱子学的思想突围。
博士生陈建汉报告了《重析“仁内义外”之辩——从论证的角度看》一文。其文指出,《孟子·告子上》篇的“仁内义外”之辩是历代孟子研究者都重点关注的章节。在古代,尽管赵歧、朱熹、焦循等人已经对文本做了细致的解读,然而“尊孟”的立场限制了他们诠释的客观性。现代学者运用逻辑学和伦理学的工具,对“仁内义外”之辩做了更加精细的解读,但在双方论证之有效性等问题上,学界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在“仁内义外”之辩中,双方的论证过程总结如下:告子先提出“食色,性也”,这个命题为后面孟子一方的反驳埋下了伏笔。告子将“白”和“长”类比,由“白谓之外”得出“长谓之外”,所以“义,外也”。孟子指出“白”和“长”不同,所以类比推理无效。告子用“爱弟”和“敬长”作对比,由“爱弟谓之内”推出“敬长谓之外”。孟子用“耆炙”类比“敬长”,结合“食色,性也”的命题,将告子的论证归谬,再一次推翻了告子的论证。孟季子通过敬兄但先酌乡人的例子,说明“义”受外在规范的约束,所以“义,果在外”。孟子也举了一个例子,指出因为“在位”的原因,先酌乡人的时候,敬的就是乡人,孟季子所说的“所敬在此,所长在彼”的矛盾并不存在。孟季子进一步反驳,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敬的对象会发生转移,说明“义”取决于外在因素。公都子用“冬夏异饮”类比“敬随事转”,再一次用“食色,性也”来归谬,驳倒了孟季子。
总之,经过井然有序的论文报告和热烈友好的学术交流,本次“冯友兰中国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2023)”圆满落幕。与会的博士生在精彩的论文报告中得到了锻炼,而通过教师的点评和磋商,博士生们感到收获颇丰、教益良多。孔子云:“德不孤,必有邻。”期待我们都能够在学术共同体中取得进一步的成长。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撰稿 | 王子航
排版 | 赵卓凡
审核 | 唐文明